寰东投资,开启中国成功之旅

一站式商务服务引领者

首页 > 政策解读 >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人才湾区”起步成势——寰东投资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人才湾区”起步成势——寰东投资

作者:admin日期:2022-06-21 11:36:29

3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在广州正式开港,将意味着世界级“人才湾区”起步成势。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迎来新的突破,众多实践成果和经验也得到全国的复制与推广。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自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以来,深港澳合作更加紧密,“湾区通”工程深入实施,广深港高铁、莲塘/香园围口岸建成使用,前海累计在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58项。

但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也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与挑战,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需要持续攻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此,多位专家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可以通过以产学研融合方式或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来实现科技创新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精准三十码期期必中特

政策加持领跑全国经济

在党中央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加持下,有“世界工厂”及“外贸之都”之称的东莞,其核心价值愈发凸显。

在今年1月初东莞市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肖亚非表示,东莞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000亿元、8000亿元、9000亿元三大台阶,预计202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时,东莞也正式跨入千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

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3周年之际,东莞也成为了全国第15个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广东第4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城市。至此,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了5个万亿GDP俱乐部成员。

东莞的“飞跃”,实际上是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城市焕发生机活力的缩影。尽管2020年以来,全国面临着疫情的冲击与考验,但粤港澳大湾区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仍展现其顽强的生命力。

数据显示,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全年GDP约为12.63万亿元,其中,内地珠三角9个城市GDP总量为100585.72亿元,名义增长了7.9%。这是珠三角9市首次迈上10万亿新台阶。

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中,有5个万亿GDP城市,其中深圳超过3万亿元,香港、广州超过2万亿元,佛山、东莞突破万亿。

从工业来看,2021年,深圳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已达41341.32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是大湾区名副其实的“工业第一大市”。此外,还有广州、佛山、东莞和惠州4个万亿工业产值城市,一起组成了“五朵金花”,其中,惠州在2021年首度突破万亿。

从消费来看,2021年,广州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22.56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关口,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2.9%。深圳以9500亿元的社零总额紧随其后,珠海、惠州、东莞等市消费增速均超过10%。

从外贸来看,深圳进出口总额超3.5万亿元,东莞超1.5万亿元,广州超万亿元。增速方面,江门、惠州、中山、佛山、珠海等进出口总额的同比增速都超过20%。

与此同时,香港和澳门在2021年步入发展正轨。在过去的一年中,香港2021年的GDP总量为28616.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3740亿元),同比经济增速达到了6.4%,其中出口额增幅达到了19%,贸易正在全面复苏。

而这一切,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深化落地。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东在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力推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稳健起步,牵引带动全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强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在细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层面,广东省全力推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出台22项省级支持措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项授权事项大部分落地并在全国推广,广深“双城”联动首批27项重点合作项目和7大领域专项合作扎实推进。

与此同时,全面落实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方案,出台实施省级若干支持措施,组建运行横琴合作区管委会、执委会和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优化前海合作区管理体制。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步形成粤港澳合作平台体系,不同平台的发展目标、战略功能、重点任务有所侧重。依托前海、河套、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三地政府在民商事重点领域、科技体制管理创新等关键环节的规则机制衔接作出创新探索,为大湾区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尽管在疫情冲击下粤港澳大湾区展现出顽强的发展生命力,但其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东仍存在经济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需要持续攻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还需加大力度解决,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促进共同富裕任重道远。生态环境仍需持续改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有待加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养老、托幼、住房等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应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在逐步集聚科创研发产业,拟推动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位于东莞的松山湖科学城,这里坐落着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以来,散裂中子源全球注册用户超过3400人,完成课题600多项,科学成果覆盖能源、物理、材料、生命科学等多个前沿交叉和高科技研发领域。

在迄今完成的所有用户课题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用户课题约占1/3,其中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用户大概占总用户的10%。

“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项目落地东莞,实际上只是众多科创项目落地大湾区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已初步构建了以10家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30家省重点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

与此同时,为了构造世界级“人才湾区”,营造优良人才生态,广东近年来也在大力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通过“引才”机制来激发科创产业的发展活力。

比如,取消港澳居民在粤就业许可,推进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一试多证”,建设“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完善港澳居民在粤参保政策,实现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跨境使用,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27.92万人次。推进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搭建多种平台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就读、就业、生活,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创造便利条件,大力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共同建设大湾区。

而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为科技创新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大湾区创新能力已连续5年位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位列全球第二,科创企业蓬勃发展,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61万家。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科创技术得到了推进,仍有不少专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离科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仍有不少的差距。

“关键原因是大湾区发展时间不够,技术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很多产业从无到有尚需时间,更不用说从有到优了。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前切入赛道,往往会依赖国外技术能力的购买,从依赖外部技术供应,到独立自主是需要时间的。”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盘和林告诉记者。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也指出,大湾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不足,也是制约大湾区科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之一。“大湾区多个城市由于产业发展重规模轻基础,重投资轻研发,研究考核重论文数量轻质量等原因,导致当前基础研究以跟踪为主,缺乏原创性和引领性研究,且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足(不到10%),低于如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湾等湾区的基础研究经费高达15%至30%的占比。”

对此,盘和林认为,可以通过以产学研融合方式,以科研院校资源,支援市场主体创新。“技术的积累要依托于市场主体,要采取激励的方式,让市场主体主动研发,攻坚克难,来推动科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梁海明则指出,可以通过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来实现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建议可通过成立相关基础研究高等研究院,重点推进数据科学、机械人与自动化系统、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新兴和前沿领域的研究。以及通过该基础研究高等研究院,加强与湾区内的著名大学开展研究项目合作、学术交流,互相促进。还有通过加强招商引才等举措,让科学家们能更安心地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自由探索。”

开启企业全球投资成功之旅

公司设立、会计财务统统包揽,让您省心省力,安心做生意。

咨询服务热线:020-37684282
在线咨询
开启企业全球投资成功之旅
拨打热线:020-37684282